-
西安应急产业协会揭牌成立 政企联动打造800亿级产业集群
陕西省应急产业协会近日在西安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该省应急产业进入集约化发展新阶段。作为西北地区首个省级应急产业协会,其成立将有效整合行业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首批118家会员单位涵盖装备制造、食品保障、应急救援等领域,现场参会代表超百人,会议选举产生理事会及监事会领导机构。 一、政企协同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协会成立仪式上,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为协会揭牌。贺信中强调,应急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陕西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拥有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具备发展应急产业的先天优势。协会将重点推动技术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及市场资源对接,助力"十四五"末全省应急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目标。 二、全链条布局培育核心产业集群 目前陕西已形成应急装备、应急服务、应急材料三大细分领域,其中无人机救援系统、智能监测设备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协会首批会员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四成,包括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新当选的协会领导层涵盖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代表,将重点推动建立"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建设西北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实训中心。 三、标准化建设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会议审议通过的章程明确,协会将建立应急产业分类目录和评价体系,开展行业白皮书编制工作。针对目前存在的产品标准不统 一、市场准入不规范等问题,将联合监管部门制定团体标准,推动建立应急产品认证制度。现场发布的《陕西应急产业发展倡议书》提出,未来三年将培育2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形成3-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四、区域协作激活西部市场潜力 依托"一带一路"节点区位优势,协会计划建立西北五省应急产业联盟,推动建立跨区域应急物资调配机制。目前陕西已与多个省份签订应急产业合作协议,重点在矿山救援、高原应急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协会成立后,将定期举办国际应急装备展、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搭建西部应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此次协会成立获得多家金融机构支持,现场签约的应急产业专项信贷额度超50亿元,将重点支持智慧消防、医疗急救等领域的技改项目。随着后续省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落地,陕西有望形成从研发制造到培训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
2025-08-11
-
西安高新区7000万奖励资金助推消费品工业集群跨越式发展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西安高新区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政策,三年累计投入7000万元专项资金对191户消费品工业企业实施超销售奖励,推动区域工业总产值实现82%的跨越式增长。这一激励政策不仅培育出多个行业领军品牌,更构建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消费品产业新高地。 一、阶梯式奖励机制激发企业增长动能 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制定差异化奖励标准:对年营收5亿、10亿、20亿级企业,分别设置20%、15%、12%的增长基准线,达标企业可获得30万至50万元奖励。特别设立百万元级专项奖励,对营收超30亿元且连续两年正增长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这种阶梯式设计既照顾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又强化了对行业标杆的培育力度。 二、政策杠杆撬动产业规模倍增效应 实施期内全区消费品工业总产值从1980亿元跃升至360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增速领先全国同类型园区13个百分点。政策带动下,乳制品、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贡献率提升至61%,形成超百亿级产业集群2个。 三、龙头企业矩阵构筑产业竞争优势 力邦制药等13家企业实现奖励"三连冠",陕西西凤等37家保持"双连冠"记录。政策实施后,区内新增省级以上质量奖企业9家,12家企业入围省级百强榜单。银桥乳业通过技术改造将产能提升40%,必康制药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5%,示范效应显著。 四、品牌培育与结构调整成效凸显 奖励政策将品牌建设纳入考核体系,推动企业累计新增驰名商标8件、国际认证21项。石羊集团通过产品结构调整,高端产品线占比从18%提升至35%。政策窗口期内,全区消费品工业出口额突破50亿美元,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增长3倍。 五、创新生态催生可持续发展动力 在财政奖励引导下,企业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超20亿元,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4个。西安伊利建成智能工厂后人均产值提升3倍,世纪盛康通过产学研合作转化专利技术17项。政策间接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逾百亿元,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这套精准施策的奖励体系,通过聚焦增长质量、创新能力和品牌价值三大维度,成功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目前区内消费品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已达47%,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5-08-11
-
榆林能源园区推动煤炭产业转型 清洁化利用成招商引资新亮点
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煤炭产业正加速向清洁化转型。近期,相关部门明确要求从严控制劣质煤炭资源开发,通过优化存量、严控增量等措施,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导向为榆林能源园区等传统煤炭产区提供了新的招商引资机遇,重点聚焦清洁能源技术、煤电一体化及可再生能源项目,以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一、劣质煤管控升级 强化全链条监管 针对高硫、高灰等劣质煤炭资源,相关部门已出台严格限制措施:暂停未开发高污染煤矿项目核准,压缩在建项目规模,并要求已投产矿井减产。同时,禁止劣质煤长距离运输,推动就近消纳,减少环境污染风险。榆林能源园区率先试点煤矿废弃场地改造,利用工业广场发展风电和光伏项目,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能源结构优化。 二、技术驱动产业转型 提升煤炭附加值 煤炭清洁化利用成为转型核心方向。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高效煤粉锅炉推广及现代煤化工技术应用被列为重点领域。榆林能源园区通过引入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等项目,延伸产业链,将煤炭转化率提升至60%以上。此外,园区配套建设碳捕集与封存设施,探索低碳化发展路径。 三、存量优化与退出机制 化解过剩产能 “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关闭资源枯竭矿井,累计退出产能超过8亿吨。榆林能源园区建立产能置换机制,要求新增产能须为退出的低效产能承担成本,倒逼企业技术升级。园区内30%的传统煤矿已完成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四、多能互补布局 打造绿色能源基地 依托煤矿用电负荷稳定、电网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榆林能源园区规划建设“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新增风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光伏发电30万千瓦。园区内企业用电成本下降15%,减排效果显著。这一模式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未来,中国煤炭产业将延续安全、高效、绿色的发展路径,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革新,实现环境保护与能源保障的双重目标。榆林能源园区等先行示范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清洁能源领域投资,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2025-08-11
-
柞水县与西乡钧鑫农场等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标杆
陕西省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融合,持续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2014年,柞水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乡县钧鑫农场、合阳县洽川温泉度假村等4家单位入选示范点名单。至此,全省已累计创建5个示范县和12个示范点,形成以特色村镇为载体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一、示范创建成效显著 自2011年启动示范创建工作以来,陕西省以县域旅游为抓手,打造了长安区、凤县、眉县等一批标杆案例。柞水县依托秦岭生态资源,发展木耳种植观光产业链;西乡县钧鑫农场融合茶叶生产与农耕体验,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通过"旅游+农业"模式,2023年全省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亿元,带动就业超25万人。 二、特色项目激活乡村经济 合阳县洽川温泉度假村利用黄河流域地热资源,开发温泉康养项目,年营收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在15%以上。铜川照金生态农业示范园创新"红色旅游+果蔬采摘"模式,培育出12个绿色农产品品牌。沣东新城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则通过智慧大棚技术,实现亩产效益提升30%。 三、典型模式引领产业升级 礼泉袁家村通过"合作社+农户"机制,将传统作坊发展为年产值过亿的民俗旅游综合体。兴平马嵬驿以唐代驿站文化为核心,建成包含200余家商户的特色街区。这些案例推动全省乡村旅游接待量从2011年的5600万人次增长至2023年的1.5亿人次。 四、政策支撑保障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地方标准,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在金融支持方面,推出"惠农旅游贷"产品,已为1800余家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未来三年计划新增省级以上示范单位20个,培育乡村旅游重点村100个,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5-08-11
-
宝鸡市聚力"四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宝鸡市以新时代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四城"建设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全市在产业升级、文旅融合、民生改善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为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2023年宝鸡市加快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宝鸡机场完成前期工作,多条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电子口岸平台实现全覆盖,与1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通过举办国际经贸洽谈会等6场重大展会,签约招商引资项目90个,总投资额超600亿元。推行企业开办2小时办结制,"最多跑一次"事项达1.1万项。 二、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汽车产业集群新增陕汽宝华等重大项目,机器人智能制造研究院投入运营。组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心,建成17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培育8900余家中小微企业。军民融合产业加速发展,5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2.7亿元,电子通讯等三大产业园建设提速。县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眉县建成西北首个京东物流产地仓,凤县入选全国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 三、打造文旅融合新高地 关山草原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成周文化景区等4个文旅新地标。推出400余种文创产品,社火脸谱等作品获国家级奖项。举办全国太极拳公开赛等体育赛事,原创剧目《丝路魂》成功上演。开展惠民演出1780场次,市文化艺术中心即将投用。扶风县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城市,33人获评省级以上道德模范。 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新建3座跨渭河大桥,新增绿地70万平方米。建成西北规模最大保障房小区,智慧城市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乡村振兴成效显著,16个园区获评全国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眉县获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易地搬迁10.2万户,农村基础设施投资17.7亿元。新增就业4.7万人,新建改建学校68所,普惠幼儿园占比达85%。 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开展秦岭生态保护专项行动,拆除违建11.8万平方米,复绿35.3万平方米。整治"散乱污"企业1901家,完成43项环保督察整改任务。推进"十大水利工程",实施造林绿化37.1万亩。创新"6511"治霾模式获国家肯定,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办17期干部培训班,选派3000余名干部赴外地学习。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47个,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80.7%。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301起,立案审查3002件。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等专项机构,完善"三项机制"等65项制度规范。
2025-08-11
-
西安打造"1-3-6"物流枢纽 阿里等企业将入驻西北总部
陕西省近期出台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际物流巨头和电商平台设立区域总部,构建覆盖全省的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规划重点推进航空物流、智慧园区等新型业态发展,强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枢纽功能,计划培育多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全面提升区域物流服务能力。 一、国际企业区域总部加速聚集 陕西将重点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电商平台,推动形成西北地区物流总部经济集群。西安作为核心节点城市,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在城市北部规划建设集仓储、分拨、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基地。 二、三级节点网络覆盖全省域 以西安为中心,宝鸡、榆林、安康为一级节点,六个地级市为二级节点,县级单位为三级节点,形成梯次分明的物流配送体系。该网络将实现省内24小时送达、周边省份48小时直达的时效目标,重点完善冷链物流等专业化设施布局。 三、航空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将启动三期扩建工程,申请开放更多国际航权。规划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配套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提升国际货运中转能力。 四、智慧物流园区示范引领 在全省范围内筛选培育十个具有标杆意义的物流园区,推广应用自动化分拣、智能仓储等新技术。部分园区将试点"前港后园"模式,与沿海港口建立联运机制,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五、民生领域配套同步推进 在推进物流体系建设的同时,陕西正同步编制城镇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各地市已开展现有设施普查工作,为后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提供数据支撑。 六、产业融合助推转型升级 通过物流体系优化,促进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规划特别强调要发展农产品上行物流通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25-08-11
-
西安高新区新政突破户籍壁垒 创业担保贷款迈入"批发时代"
为深化创新创业改革,优化招商引资环境,陕西省通过创新金融支持模式,以西安高新区等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载体,推出创业担保贷款新政。该政策通过打破户籍限制、简化审批流程、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构建起覆盖省内外的普惠性创业融资服务体系,助力"双创"生态提质增效。 一、户籍限制全面松绑 外省创业者享同城待遇 西安高新区率先取消创业担保贷款户籍门槛,凡入驻国家级或省级认定孵化基地的创业者,无论省内或外省户籍,均可平等申请贷款支持。这一举措使陕西成为全国少数实现创业融资政策"同城化"的省份,有效解决跨区域创业者的资金瓶颈问题。 二、审批流程再造 建立"基地初审+机构核批"双通道 改变传统单点受理模式,由孵化基地统一收集贷款申请并进行资质初审,担保机构对批量申报材料集中审核,金融机构最终完成放贷。审批周期压缩超50%,《创业培训合格证》不再作为硬性条件,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批发式"服务机制。 三、风险防控机制创新 不动产反担保破解融资难题 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以园区不动产等资产为创业者提供统一反担保,既降低个体担保门槛,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西安高新区试点显示,该模式使小微企业获贷率提升32%,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5%以下,实现风险防控与金融普惠的动态平衡。 四、政策协同发力 构建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 配套推出创业导师驻点、税收减免、场地租金补贴等组合措施,形成"贷款+孵化+服务"三位一体支持体系。2023年全省新增创业主体中,外省创业者占比达28%,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获批金额同比增长41%,政策辐射效应持续显现。
2025-08-11
-
西安国际港务区"长安号"专列启航 助力丝路物流大通道建设
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推动"长安号"招商物流西行货运专列开行。该专列由招商局集团旗下新丝路供应链公司主导运营,标志着中亚物流通道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 一、专列开行构建国际物流新格局 此次发车的西行货运专列搭载44节车厢货物,涵盖机械设备、建材、汽车用品等品类,主要来自长三角和山东等制造业集聚区。货物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为枢纽,辐射中亚五国终端市场,最远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这种"集散分拨"模式有效提升了中欧班列的货值密度,强化了西安作为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的功能定位。 二、产业链协同提升通道经济效能 招商物流依托成熟的国际货运班列体系,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优势与中亚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专列运输的建材产品直接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轻工商品则服务于民生消费领域。这种产业链联动既消化了国内优质产能,又通过物流通道的"毛细血管"效应,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三、物流基建升级驱动可持续发展 根据规划,招商局集团将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投资建设现代化综合物流产业园。该项目集成智能仓储、多式联运、供应链金融等功能,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值超3亿元的物流产业集群。通过硬件设施升级与数字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的集货能力和运输效率。 四、常态化运行服务双循环战略 首趟专列开行后,运营方将建立常态化发运机制,持续优化货源结构与运输方案。通过整合华东、华北等地的出口货品,形成稳定的国际物流服务能力。这种标准化、高频次的班列运营模式,为构建"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5-08-11
-
西安国际港务区启动百亿级重点项目 加速产业集聚与创新孵化
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项目落地,正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新数据显示,该园区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数量与投资规模双双突破历史记录,电子商务、保税物流等核心产业成为发展引擎,同时通过打造孵化平台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形成“大项目引领+双创支撑”的立体化发展格局。 一、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西安国际港务区公布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清单,总数超过90个,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突破100亿元。这一规模较往年显著提升,反映出园区在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其中,现代物流、跨境贸易、文化保税等产业类项目占比超六成,与园区“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定位高度契合。 二、超额完成市级任务彰显执行力 此前一年,西安国际港务区纳入市级考核的18个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72.43亿元,达年度计划的115.32%,显示其项目推进效率高于预期。同期,园区新增注册企业384家,同比增长258%,企业总量增至861家,表明营商环境优化成效显著。 三、双轮驱动产业招商策略 在电子商务领域,西安国际港务区实施“头部企业+孵化培育”策略:一方面对接腾讯等科技巨头,吸引高附加值项目入驻;另一方面建设创客空间与中小企业孵化器,全年计划新增孵化企业50家以上。保税招商同步发力,围绕文化艺术品、农产品等五大领域,推进保税仓储、交易中心等配套建设,其中国嶺集团综合物流园、陕文投文化艺术保税区等项目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四、五大产业园构建开放型经济 以文化保税产业园为例,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政策叠加优势,吸引逾20家文化贸易企业签约。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则联动中欧班列资源,打造集冷链物流、跨境电商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园区负责人透露,未来将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推动更多项目纳入省级重点清单。 五、创新生态培育增长新动能 西安国际港务区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年内计划建成3个专业化众创空间。结合自贸试验区政策,试点“一窗通办”行政审批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分析认为,这种“硬设施+软环境”的组合拳,为后续吸引高端要素奠定了差异化优势。
2025-08-11
-
陕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聚焦六大领域 释放西安创新试验区活力
为贯彻落实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部署,陕西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简政放权、国企改革、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出台系列举措,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其中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民营资本准入突破等特色改革成为亮点,旨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增长点,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简政放权与市场准入改革取得突破 陕西省全面取消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推行"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模式,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在能源、基建等领域向非公有制企业开放竞争性业务,首批试点引入民营资本参与油气勘探开发,推动公用事业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西安高新区试点"证照分离"全覆盖,累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超300项。 二、国资国企改革纵深推进 实施省属企业分类监管,将32家省属国企划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公益类三类,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组建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集中监管经营性国有资产超1.2万亿元,推动陕煤集团等5家企业开展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在装备制造领域推进战略性重组,组建陕西轨道交通产业集团。 三、金融创新与财税改革协同发力 出台西北首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细则,西安曲江新区设立数字金融产业园,吸引23家支付机构区域总部入驻。开展民营银行试点,长安银行完成增资扩股引入民营资本。增值税留抵退税范围扩大至先进制造业,全年为企业减负超180亿元。 四、城乡结构优化培育新动能 制定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实施方案,推动西安-咸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10个县域经济示范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覆盖所有行政村,宅基地确权率达92%。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五、开放型经济体制加速构建 西安国际港务区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增长23%。自贸试验区推出"一带一路"跨国包机融资等35项创新案例,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出口额突破百亿元。 六、民生领域改革持续深化 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实现全覆盖,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86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30%,建立罕见病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在西安等5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参保人员超400万。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方案既对接国家顶层设计,又体现陕西特色。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将在科技金融、军民融合等领域先行先试,预计带动全省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3%。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将为稳住经济大盘、促进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2025-08-1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